好书评网

 找回密码
 成为会员
查看: 1854|回复: 2

[已投稿] 《曾国藩传》

[复制链接]

26

主题

45

帖子

216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16
发表于 2020-6-2 18: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曾国藩传.jpg




《曾国藩传》

关于本书:
曾国藩,没有显赫的家世,天赋堪称晚清同时代大人物当中最差,却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在复杂的时代变局中超越众人,成就最大,被誉为大清“中兴第一名臣”,且最后全身而退。他的人生经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给人以特别的启示。

关于作者:
作者简介
张宏杰,蒙古族,1972年生于辽宁。知名历史学者,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就职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



电子书下载地址(由于涉及到版权,我们不想找麻烦,不过,我们推荐以下网址:您一定能在这些网站搜索到您想要的电子书)

https://www.jiumodiary.com/
https://epubw.com/
https://kgbook.com/


纸质书籍购买:
https://u.jd.com/kEgNPE
https://s.click.taobao.com/nye5zgv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

帖子

1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6
发表于 2020-7-3 19:29:19 | 显示全部楼层
《曾国藩传》文稿
今天要为你解读的书是《曾国藩传》。

本书作者是现代作家学者张宏杰,蒙古族。1972年生于辽宁。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就职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作家莫言评论他到:“张宏杰以冷静细致的笔法,把人性的复杂、深奥、奇特、匪夷所思、出人意料而又情理之中表达得淋漓尽致,原本熟悉的历史事实在他笔下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新鲜而又迷人。” 张越评论他的作品:既有学术研究又有价值观支撑,还有温暖的人性关照和有个性的表达,于我们有趣,有益,有关。张宏杰写过《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而这本《曾国藩传》,让我们了解曾国藩的一生,起点极低而抵达的高度很高。读起来加入了作者深刻的理解。会对曾国藩跌宕起伏的一生有详尽深入的了解。

我们先来看,第一小节:曾国藩初出茅庐,坚忍踏实的“拙诚”之路
曾国藩的爷爷曾玉屏年轻时每日厮混,标准的败家子。35岁时。被别人指着当反面教材来教育孙子,他听到后羞愤不已,然后痛定思痛,幡然悔悟,回家开始正正经经的务农。他日夜苦干,艰苦奋斗几十年,渐渐积累丰厚。从中农变成了小地主。他倾尽财力努力供儿子曾麟书和孙子曾国藩读书,可儿子考了16次都未中秀才,而孙子曾国藩也是考6次都未中,这父子俩每年参加考试都被别人背后窃笑指点。但是这对父子是越笨拙越努力,曾麟书一直到年过40,到第17次才终于得中,真是喜讯传来,悲喜交加啊。而曾国藩到第七次也考中秀才,但他后面举人和进士却考的非常顺利。艰难的科举过程塑造了曾国藩独特的人生哲学“尚拙”,笨拙看起来慢,其实越到后面就越走的快,就好比盖房子,因为基础打的牢,房子就盖的比别人高。他做人讲究“拙诚”,人以伪来,我以诚往,不玩心眼。带兵讲究“结硬寨、打呆仗”,从不奇谋诡计,只凭坚忍踏实,死磕到底。在同时代的这些人当中,曾国藩取得的成就最大,达到了立功、立德、立言,这“三不朽”境界,而同时代的左宗棠和李鸿章远不如他。其中的一个差别,就是在于他们缺乏曾国藩的“笨拙”精神。
曾国藩入翰林院,正式当了京官,翰林院集中了全国精英中的精英,跟他们的学者风范,大儒本色一比,土头土脑的曾国藩陷入深深的自卑,曾国藩读的都是应试教育,其他没读过什么书,学识寡陋,如何洗刷自己身上的鄙俗之气,成了曾国藩新的焦虑。人人都有自我完善的欲望,曾国藩在30岁这一年,决定脱胎换骨,重新做人,立下了学做“圣人”之志。入圣之基就是每天写日记,记日记最重要的目的是反省自己。
他通过这种方式,对自己的性格,脾气进行反省,曾国藩把自己的日记给朋友和家人看,让朋友监督,为家人做榜样。
第二小节:曾国藩的气质,习惯一天天发生着改变。
曾国藩不光修身立志取得很大的成绩,在仕途的升迁也非常迅速。
在翰林阶段,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曾国藩给自己立下十二条做人的规矩和课程标准,并严格遵循,四年后突逢翰林大考,好多人贪图玩乐荒废学业都慌做一团,而他因为平时自律和不断学习,在关键时刻成绩考的非常好,道光皇帝亲自召见,一下子升了四级。三年后又逢大考,名次仍然不错,由从四品骤升二品,超越四级。
曾国藩注重研究实际政治。虽然致力理学,但是,他并没有被理学遮蔽全部视野。刚升官后,雄心勃勃,想在国家大政中有所建树。但是道光年间外部鸦片战争让中华帝国臣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颠覆性的打击,内部腐败渗透的政治环境让他做不了什么事。新皇帝咸丰新官上任三把火,曾国藩接连上书呼吁皇帝大刀阔斧,加以改革。但是咸丰皇帝摆出了雄才大略的姿态,但是他其实并没有雄才大略的资质。
在强烈的责任感支配下,以谨慎闻名的曾国藩上了一道惊世骇俗的折子,锋芒直指咸丰皇帝的三个缺点。(这里3个缺点没列出)
曾国藩直道而行的书生本色,一心为国的耿耿用心,为他赢得了很高的政治声望。但是曾国藩得罪了皇帝,又两次挑战“大名大位”者,打破官官相卫的潜规则,把所有的官员都痛骂一顿,说,京官办事退缩、琐屑,外官办事敷衍,又得罪了普通同僚。几乎成了京师人人唾骂的人物。
曾国藩最后在北京弄的里外不是人,又不会捞钱,外债重重,日子近极艰窘,他萌生退意,左右为难之时,皇帝派他充任江西乡试正考官,结束了十来年 京官生涯。
曾国藩赴任期间母亲去世,中国历来讲究 “以孝治天下”,为父母守孝是天大的事,曾国藩决定息影山林,研究学问,展开自己的学者生涯。
但是,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咸丰皇帝命令在籍官员出山,兴办“团练”,以保乡里。曾国藩被好友郭嵩焘力劝出山,曾国藩决定建功立业,展示自己的才华,实现政治理想,出来给皇帝卖命。
曾国藩到长沙后雷厉风行,剿匪并打击黑恶势力,杀人如麻,他的铁腕和残忍令人吃惊。第一,他认为应杀不杀的人太多了,才酿成了太平军起义。第二是乱世要用重典。但是,曾国藩把社会治安权都收归自己名下,就动了别人的奶酪,曾国藩一不要钱,二不要利(名),只想真正为国家分忧,这就触犯了官场潜规则。结果差点被闹事的兵痞杀了。
曾国藩打掉牙往肚子里咽,不再和长沙官场纠缠,带着募来的湘军前往僻静的衡阳练兵。
曾国藩以团练做伪装,创建一支属于自己的军队,他计划凭着这支军队挽救朝廷,再造国家。曾国藩创建湘军,并作出了以下四点建军思路:
第一:厚饷原则。
第二: “将必亲选,兵必自募”。
第三:是选人原则不同,湘军的将领大多是知识分子
第四:是重视政治教育
事实证明,曾国藩的建军思路是非常高明的,湘军日后的成功正是基于这些制度基础。
但太平军不是普通的敌人,它不仅是清王朝的敌人,也是整个传统文化的敌人,洪秀全根据西方的基督教创建了“拜上帝会”,为了统一思想,宣称中国传统文化均为“妖”,太平军所到之处,遇到名寺古刹、书院、古迹、文物,或者焚毁一空,或者改作兵营,仓库,屠场。要焚毁所有中国经典,扫灭所有中国传统信仰。
曾国藩是理学家,在他眼中,儒学是天地间唯一的真理,他认为如果太平天国起义成功,中国将陷入巨大的蒙昧,这是他决定挺身而出抵抗的根本原因。
但是,咸丰皇帝不断的瞎指挥,想把曾国藩的这点兵当成”芝麻盐”,需要就撒,撒完拉倒。曾国藩认为他的军队是天下全部的希望,绝不轻易孤掷一注。面对皇帝不停的催促,下达的严苛之旨,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最后赢得了时间,使湘军免遭轻进覆灭之灾。
但一心首战必胜的曾国藩,迎来了首战惨败,自己带的一路湘军因消息失误导致惨败,万念俱灰时,却惊闻另一路湘军获大胜,也是太平军军兴以来,清军唯一大胜。咸丰帝大喜过望,迅速嘉奖,也从根本上改变了曾国藩在湖南的政治地位。
咸丰四年曾国藩迫于皇帝的严旨,再加上过于自信,率师直向江西重镇九江推进。湘军屡胜之后,已生骄气;骄而且躁,令太平军有可乘之机,陷于被动挨打的局面,这个时期,曾国藩除了军事上的危机,政治也陷入重重泥沼之中,常年寸心如焚,同僚排挤密报,让他逐渐失去皇帝信任,拿掉了兵权。
  曾国藩在家举动大异常态,整日生闷气,在极端痛苦中,看了朋友推荐的《老庄》著作,让他恍然见到了另一片天地,几千年前的圣人之言给了他意想不到的启示。曾国藩静下心来反思,并致信各位好友,请大家给他多提意见,反复阅读好友来信和回忆既往,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了自身的致命弱点:太自傲、太急切、一昧蛮干,一昧刚强。偏激,好名,常以圣贤自命,而以小人目人,面色如铁,话语如刀。
曾国藩大悔大悟,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两年后被皇帝重新起用后,曾国藩变了,变得和气、谦虚、周到。他努力包容那些丑陋的官场生存者。此举让他在官场上如鱼得水,备饷比以前大为顺利。第二,他对皇帝,不再那么直言不讳,而是学会了打太极拳。第三,他不再慎于保举,而是“同流合污”了。就这样完成了自己的“中年变法”,待人接物,前后势若两人。
曾国藩受胡林翼相帮,二度出山,一起收复长江边上的重镇安庆。苦战一年多,成功收复安庆,成了湘军与太平天国战争中最重要的转折点。
咸丰皇帝在位十二年,无日不在忧危之中,内忧外患,国内到处起义,又被英法联军焚烧了万园之园:圆明园,割地赔款,丢失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他发现自己根本不适合当皇帝,也从早年的励精图治转入混吃等死。31岁就结束了悲催的一生。
慈禧与奕䜣发动宫廷政变,而曾国藩的权位不但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反而还进一步提升。与曾国藩“不结交京中权贵”这一一贯原则有关。在奕䜣和慈禧的联合主政下,曾国藩得到了坚定的支持。可是看起来万事俱备,天时、地利、人和、皆具,然而大功克成之际,往往烦恼尤多。攻打南京城是平定太平天国最后的战役,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一心要夺天下第一功,年轻见识窄,看事过于简单,好大喜功,他急于复制安庆的辉煌,违抗军令一路猛攻,雨花台恶战成了曾国藩人生最焦灼的四十六天。曾国荃苦苦鏖战,围打了南京城两年多,疯狂开挖了几十条地道,终于有一条侥幸穿到城下,终得攻破。曾国藩一时万端交集,喜惧悲欢。
湘军平定太平天国,到底是功是过,长久以来众说纷纭,太平天国最大的问题是要毁灭全部中国文化。钱穆认为,太平天国如果致力推翻清王朝,是可能成功的,但是要全部推翻中国历史文化,就不可能成功了。太平军控制的地区,十余年饮宴作乐,没有任何业绩,不给人民最起码的尊重或一般同情,血腥的劫掠和蔓延全国的焚毁,破坏,杀戮。经济遭遇巨大破坏,民众的生活远比以前悲惨。太平天国学了西方的缺点,而不是优点。不光是西方资产阶级对太平天国评价十分负面,连革命领袖马克思也毫不留情否定太平天国。
长达十四年的战争结束,大清江山归复统一,曾国藩兄弟满心以为,立下大功,朝廷会立加颁赏,结果却是对曾国荃严厉指责。实际上,曾国藩兄弟已经步入一个危险的转折点:狡兔死,走狗烹。
   
曾国藩政治嗅觉灵敏,处事果断,大规模自裁湘军,处事果断,大规模自裁湘军,缓和了同清政府的矛盾,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太平天国是中国历史这出老戏中常见角色,官逼民反、无代无之。洋人则是这片舞台新出现的事物。中西方武力差距极其悬殊,如同幼儿面对成年人,并不在同一个水平面上。
曾国藩的国际观,最初和绝大帝国官僚没什么两样,那就是天朝高高在上,外夷自应该俯首称臣。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曾国藩的对外观念和思路发生了巨大转变。他遇事喜欢深思,寻求从根本解决问题。除了仔细阅读很多外国人相关的书籍,他还努力接触西洋事物。
第三小节:曾国藩的外交观念
曾国藩形成了三个与当时与众不同的外交观念:
第一,打破无知狂妄,不能强迫一个比你强大的人给你下跪,对外国人要平等对待。
第二,要诚信外交,清朝君臣对付外国人的手段一直就是糊弄,老外的性格是非常较真儿,爱认死理儿,指责中方总是欺诈外交,感觉受尽愚弄,终于按捺不住炮轰广州。
第三,要争里子,不要争面子,争大处,不要争小处。咸丰为了不见外国人,脑洞大开,宁可国家经济崩溃,也要保住皇帝的面子,毅然决然要“全免关税”,大臣们都吓傻了。曾国藩坚决反对:面子上礼仪上的事,可以让步。那些关系国计民生的,不能让步。对国家主权也非常注重维护。
太平天国被绞杀后,遵王赖文光率残部加入捻军,建立起一支精锐的骑兵部队,并将满蒙大将围杀,朝廷急命曾国藩北上剿捻。
曾国藩剿捻期间,慈禧压抑不住争权夺势的本能,发动小政变,革去了明敏有才的恭亲王奕䜣的一切封号和差事,改变了蒸蒸日上的局势,朝局因此渐渐走向平庸昏乱。
曾国藩“剿捻” 以静制动,需要的只是时间,慈禧跟咸丰一样,急于求成,一有挫败,就想换人。曾国藩虽被换下后,但是李鸿章是可以信赖的杰出人才,力排众议,坚决执行曾国藩的“河墙战法”,战术上运用得心应手,一年多后,就把“捻军”镇压下去。
曾国藩一生除了平定太平天国和兴起洋务运动,还致力于培养人才,他认为,在中国社会,整个风气都是受居于高位的少数几个核心人物,心性品行的影响。
曾国藩身边盛时保持一二百人的幕僚队伍。而且除了幕僚,还有候补官员、法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师等等;中国当时一切出类拔萃和著名的人物,都被他的品德和声誉磁石般的吸引。曾国藩对待下属,就如同老师对待学生一样,按期组织考试,深夜批卷,还有面授,通过谈话,反复开导。曾国藩认为,天生大才极少,中等以下人才都可以通过培养教育造就出来。对李鸿章这块美玉,曾国藩精心训导,尽心雕琢,身体力行,努力以自己的表率来影响李鸿章。而李鸿章也顾全大局,从来没有跟曾国藩撕破脸,懂得有进有退,知道感恩,这是与沈葆桢和左宗棠最大的不同。
捻军平定,曾国藩调任直隶总督,赴任期间,考察直隶的吏治风气极坏,他对当地官场痛加整顿,淘汰劣员,清理积案。他的所作所为给全国各省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同治九年,震惊世界的“天津教案”发生,曾国藩完全有理由不介入此案,处理不当就会发生战争。但他从来不是一个逃避困难的人,他基于诚信外交的思路,经过多日缜密的调查取证,有理有据地说明了历来传说的不实,既替了外国人说话,也为中国人说了话。但是内阁公开这封奏折时,居然把替中国人说话的关键内容删掉了,曾国藩一下子成了卖国贼,人民的公敌。慈禧为了自己的面子,轻易把忠心耿耿的老臣抛出来当替罪羊。把民众对朝廷的仇恨转嫁到曾国藩身上。
天津教案对曾国藩的精神打击是巨大的。不光是社会各界的痛骂让他深感痛苦,曾国藩以多病孱弱的身体承担起挽救国家、填海补天的大业,并为此辛苦奋斗了一生。然而到了垂暮之年,他才猛然发现,他虽然耗尽一生精力,但这片天,自己补不起来了。他用尽全力,又在洋务上做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奏请派出第一批官费留美学生,派这些学生远赴外国学习,才能取得远大的发展。推动这个古老而多灾多难的国家向前走一步。
晚年的曾国藩虽然已经灯枯油尽,仍然勤奋有恒,直到生命的末尾,曾国藩仍然没有停止高强度的工作,也没有停止自审(省)。
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曾国藩为了这个国家,耗尽了最后一滴心血。
这本书讲的差不多了,好了,我们简单的总结一下:
传统的人格之美集中在曾国藩身上,立功、立德、立言,曾国藩全做到了。 曾国藩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人的意志力所能达到的高度。
   
曾国藩跌宕起伏的一生令人感慨万千, 他志存高远,方得始终。他在人生和事业的低谷期,能迅速调整自己,表面上与一些官员同流合污,不再表现的愤世嫉俗、众人皆醉我独醒,虽然可悲可叹错生在那个荒诞无稽的晚清年代,空有一颗圣人心,对很多事情耗尽心血也无能为力。但曾国藩以“完人”为人生目标,他一生成功的第一个要诀,就是立志高远,这一个志向,驱动他一生不在小诱惑,小目标前止步。促使他在多大的困难面前都不苟且,不退缩。所以他能得到很高的权力却不为权力奴役,竭尽所能推动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往前走。
如今我们生长在这个和平发展的时代,更应该学习曾国藩身上踽踽独行的特质,曾国藩的选择远比做清官更复杂沉重,因此,他才具有大力量,才能成就大事业。辍取权力既不要光想着为自己做牟取私利的事,战战兢兢却早早落马留下贪官污吏的骂名。也不要做海瑞式的清官,衬托他人的不洁,空有抱负却处处受限被排挤打击,根本做不了改革国计民生的大事。既使你痛恨不平,愤世嫉俗,但更要立志高远,同时韬光养晦,不断学习和自省,争取强大和卓越,这样当你得到权力或者有所成就的时候才不会被权力羁绊和奴役,真正使权力为之所用,倾之所用,希望这样的人越来越多,吾辈当自强,滴水汇成大海,推动国家和民生强盛,让那个可悲可笑的荒唐年代离我们越来越远,让未来可期!
以上就是本书的全部内容,感谢关注陪你读书,欢迎点赞分享;同时可以打开旁边的小铃铛陪你读书的更新,会第一时间提醒你。我是主播晓静,我们下期再会!
粒姐的打赏码.jpg
撰稿人:粒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45

帖子

216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16
 楼主| 发表于 2020-7-3 20:27: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书评在自媒体相关链接:

YouTube:https://youtu.be/_Jm4-NrMbng
西瓜视频:https://www.ixigua.com/i6845216554993320451/
B站: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hv411B7SF

感谢大家积极投稿,愿更好的内容能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好书评网

GMT+8, 2024-4-23 18:08 , Processed in 0.09047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koobbook.com

© 2010-202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