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评网

 找回密码
 成为会员
查看: 1694|回复: 1

[已投稿] 《自卑与超越》 书评

[复制链接]

26

主题

45

帖子

216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16
发表于 2020-8-4 16:27: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图.jpg

《自卑与超越》|生活对你意味着什么?|心理学三巨头是哪位?|自卑感是自我超越的动力?|人人都可以通过个人努力实现自我超越?|人生的意义在于合作?|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作品|What Life Could Mean To You


https://u.jd.com/xql7qP
https://s.click.taobao.com/jyYcvxu

关于本书:
《自卑与超越》
关于作者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与弗洛伊德、荣格齐名的心理学三巨头之一。他既是弗洛伊德的学生,也是弗洛伊德的反对者之一。阿德勒强调社会文化和自我奋斗对个人的影响,是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极大地影响了西方心理学的发展。
关于本书
本书是个体心理学的代表作。阿德勒从“自卑感”这一核心概念出发,从家庭关系、学校教育、职业选择等多个领域中选取案例,介绍了个体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了自己对于人生意义和个人价值的理解,并给出了诸多实用的建议。
核心内容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人类进步的底层动力;遗传等先天因素并不能决定人的命运,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目标,也可以通过与他人建立合作,来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个人价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45

帖子

216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16
 楼主| 发表于 2020-8-4 16:29:14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卑与超越》书评稿
你好,天要为你解读的书是《自卑与超越》。本书评撰写者:JASON,他是一位来自中国山城重庆的帅气男孩,学习金融的他,平时非常喜欢读书,也喜欢写作,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他的作品,本音频与视频未经许可,请勿转载,谢谢合作!
下面我们会用大概20分钟的时间,简单的介绍一下这本书:
这本书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尔弗雷德• 阿德勒的代表作。阿德勒是与弗洛伊德和荣格齐名的心理学三巨头之一。他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父母都是犹太商人,所以家庭比较富裕,但是他却有一个非常不幸的童年。在他三岁的时候,睡在身旁的弟弟去世,后来又遭遇两次车祸,这些经历就让他对死亡充满了恐惧。并且因为从小患有佝偻病,所以他行动很不方便,不能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到处玩耍。在他五岁的时候,他得了严重的肺炎,差一点就死掉了。可以说他的童年生活是笼罩在对死的恐惧和深深的自卑中。为了克服这种自卑感,他努力的学习,再加上父亲不断的鼓励,他的成绩也逐渐进步,从原来的班上倒数,变成了名列前茅。因为从小对死亡的恐惧,所以他决定要去当一个医生。在1895年他获得维也纳大学医学院的博士学位。后来在当医生的过程中,他发现自己并没有办法阻止死亡,因此他就将重心移转到了精神病学的研究上面。阿德勒曾经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的问题,但是后来因为不赞同弗洛伊德过分的强调性本能,所以最终和弗洛伊德决裂。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命运是由生物本能决定的,在关于人的发展和对神经症的分析中非常强调性的影响,把所有东西都跟性冲动联系起来。阿德勒则是强调社会文化和自我奋斗对个人的影响,认为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人生的目标。他自己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一部激动人心的逆袭教材。在《自卑与超越》这本书中,阿德勒从自卑情节这一个核心概念出发,在家庭关系、学校教育和职业选择等多个领域中选取案例,介绍了个体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了他自己对人生意义理解。在书中,阿德勒告诉我们,自卑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去认识自己的自卑,然后超越自我,实现个人的价值。接下来我们就分成三部分来解读这本书,第一部分主要讲,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卑感,自卑感和优越感共同提供了我们超越自我的动力。第二部分主要讲自卑情节的误区和避免陷入自卑情结的方法。第三部分主要讲阿德勒对人生意义的理解。我们通常会认为,只有条件不好的人才会自卑,比如个子不够高,长得不够漂亮,或者学历太低。然而,阿德勒认为,自卑感人人都有。那些看上很优秀,很强势的人,他们心里其实也隐藏着与外表截然不同的自卑感。比如一个身材很高的女孩儿,往往会因为个子高,站在一群女生中显得很突兀,班级排队的时候也总是被排在最后面,这就会让她产生被孤立的感觉。这样她就会产生自卑感。别人认为的优势,在当事人眼中可能反而是一种自卑。并且无论你多么的优秀,你都一定不会满足于自己的现状,都会想着让自己变得更好一点。当现状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和期待的时候,人就会自卑。所以在个体心理学看来,人人都有自卑感,只是表现形式不同。阿德勒在书里举了一个例子。有三个孩子第一次去动物园,看到了狮子,他们三个心里都很害怕。第一个孩子就躲到妈妈背后说,妈妈我要回去。第二个孩子站在原地,脸都吓白了,但是嘴上却说,我一点都不怕。第三个孩子瞪着眼睛,好像很英勇的样子,还问妈妈,妈妈,我能不能向它吐口水呀?其实这三个孩子都很害怕,只是表现方式不一样。自卑也是一样,有些人看起来很自负,实际上是因为内心很自卑。自卑感并不是坏事,它会促使我们做出改变,是我们进步的动力。跟自卑感相对应就是优越感,跟人人都有自卑感一样,每个人也都会追求优越感。优越感是对自卑感的一种补偿。一个人追求什么样的优越感,也就是想实现什么样的目标,跟他个人的自卑感有关。举个例子,很多小学生都会把当老师作为自己的理想。就是因为在孩子的世界里,老师就代表权威,拥有权威,就可以让他的处境变得更好,从而获得安全感。想成为老师这个愿望,就是对优越感的追求,也是对内心自卑感的补偿。阿德勒还举了一个典型的例子,很多从小体弱多病或者是经历过家人病故的孩子,通常都会努力成为医生,就是因为他们觉得当医生可以对抗疾病和死亡,克服对死亡的恐惧。阿德勒自己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走上了学医的道路。所以个体心理学认为,自卑感和优越感共同提供了我们超越自我的动力。在绝大部分情况下,优越感并不是一个非常清晰的目标,也不是只有一种实现的方法。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弥补自卑感,实现优越感,就体现了我们的性格和人生态度。但是如果我们在追求优越感的时候选择了错误的方向,就会陷入自卑情结的误区。自卑情结是指如果一个人在自卑的情况下,不敢面对困难,解决不了真正的问题,就会在其它的小事中寻找优越感。阿德勒在书中记录了一个16岁问题少女的例子,她从六七岁就开始偷东西,12岁就夜不归宿和男青年厮混。阿德勒在跟她聊天的过程中就发现,这个女孩儿从小没有得到关爱,2岁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并且母亲根本不爱她,也不关心她,所以她就心生怨恨。最后这个女孩儿自己承认,其实她不喜欢偷东西,也不喜欢跟那些男生鬼混,她之所以做这些只是为了让她的母亲看到她的这些行为。所以她其实是在利用这些行为,报复母亲对自己的不关心。这个女孩儿明显的感觉到母亲不喜欢自己,所以很自卑。他试图通过报复母亲,证明自己比母亲厉害来获得优越感。偷东西,夜不归宿,跟男生鬼混,都是她用来弥补自卑感,获得优越感的方式。这就是对自卑的一种消极的补偿,对自卑的消极补偿并不能够真正的解决问题,借此获得的优越感也只是一厢情愿的自我满足,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这样下去,她的问题就会越积越多,自卑感也会越来越重,从而就陷入了自卑情结。除此之外,那些犯罪、懒惰、青春期叛逆,都是在弥补自卑感追求优越感的过程中选择了错误的方向所导致的。那么我们应该怎么避免陷入自卑情结的误区,实现自我超越呢?在心理学里,弗洛伊德非常强调童年经历对人的影响。弗洛伊德的先天决定论认为,童年经历形成的潜意识决定了一个人的性格和行为。所以在弗洛伊德的观念里,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是很困难的。阿德勒也非常重视童年经历对个人的影响,他的病人一旦遇到了什么问题,他也要从病人的童年经历中去寻找原因。但是他跟弗洛伊德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那就是阿德勒认为,决定一个人行为的并不是他的经历,而是他对这些经历的解读。我们会对经历产生个性化的解读,而不同的解读会造就不同的生活目标。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个问题少女,她之所以表现得不可理喻,是因为她确立了错的目标。她认为要获得优越感,就是要报复母亲。这个目标决定了她的行为。即便她不再和男青年厮混,不再偷东西,她也会通过其他方式来报复母亲。但是,如果她调整了自己的生活目标,努力完善自己,让自己变得受欢迎,用这样的方式来实现真正的优越感,那么她的那些问题行为自然就会消失。一个人的目标决定了他会怎么做来改变现状,这是我们是否能实现自我超越的关键。再比如,同样是童年有过不好的经历的人,有的人会努力改变这种情况,让自己孩子不再遭受同样的经历,所以他的目标就是努力工作,追求更好的生活。但是有的人就会觉得这个社会不公平,所以他就想要报复社会。所以阿德勒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创造性的去解读自己的经历,改变自己的思想,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行为。不管我们处于什么样的环境,有过什么样的经历,我们都有机会改变自己。如果一个人把目标定错了,任何时候我们都可以重新解读过往的经历,修正生活的目标。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解读经历,寻找目标的过程,这也就是我们超越自我的过程。那么,当我们觉得自卑,沮丧的时候,可以从哪里入手找到问题确立新目标呢?在书中阿德勒给出了两条途径来寻找原因。第一个途径是早年记忆。阿德勒认为,在所有心灵现象当中,最能暴露秘密的就是个人的记忆。他讲了一个真实的案例,咨询者是一名女性,她总是仇视、嫉妒和打压年轻女性,无法与她们建立良好的合作。阿德勒帮她回顾了童年的记忆,在回顾的过程中就发现,她小时候被家人要求推迟上学,然后等到妹妹到了上学年纪再一起去上学,迁就妹妹让她觉得自己备受冷落,于是战胜年轻女性就成为了她的目标。而这也正是她成年之后会仇视年轻女性的原因。回顾记忆可以帮我们发现问题。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梦境来了解。阿德勒认为,当一个人想要的东西与生活常识不相符的时候就会做梦,梦可以让我们避开生活常识,坚定自己的目标。比如,书中提到了一位女性咨询者,他从小天生丽质,备受宠爱,这让她觉得自己就应该被人照顾。但是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没有人可以一直得到别人照顾,因为她不想面对这样的现实,所以她总是梦见自己孤身一人,然后就非常害怕。这种害怕就会让她坚定自己应该被人照顾的这个目标。在我们生活中也常常遇到类似的情况,一个希望不劳而获的人,尽管生活常识告诉他,赌博会让很多人倾家荡产,但是他还是希望靠赌博暴富,这个目标就会促使他幻想暴富之后的生活,激发他撇开常识去赌博。这种幻想就类似于梦,他之所以有这个幻想就是为了支持他想赌博的这个目标。我们从早年记忆和梦境中去找到问题,然后就可以从新的角度重新去解读这些经历,从而建立新的生活目标。在重新去解读经历的过程中,我们对人生意义的理解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将要确立什么样的新目标。人活着都有对人生意义的追求,通俗的说就是我们想知道我们为什么而活。人生的意义是我们建立生活目标的基础。那么人生的真正意义到底是什么呢?阿德勒认为我们人生中可能面对的所有困难都可以归纳成三个问题:第一,我们生活在资源有限的地球上,必须发展个人的生存技能然后跟他人进行资源的互换。第二,我们无法单独的应对所有困难,必须与他人建立联系,借助群体的力量来应对。第三,人类有两个性别,要繁衍生息就无法回避爱情和婚姻。跟这三个问题相对应的就是我们的职业、社交和婚姻。在职业、社交和婚姻中,我们都需要和他人建立联系,归根结底就是我们必须与他人合作。我们人生的意义也只有在与他人的交往以及合作中才能够体现出来。而一个人要与他人合作,就一定要对他人有帮助,有贡献。否则,就算我们拥有再多东西,对于他人而言,我们存在的意义也等于零。比如一位老师,如果他只是为了支配自己的学生,让自己显得重要,那么这时候只有他自己认为自己很重要,并不会得到学生的认同。相反,如果这位老师拥有强烈的责任感,愿意真心的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教给学生,学生才会真正认可这位老师,他的存在才会有意义。那些陷入自卑情结无法自拔的人,对生活意义的理解往往都是极端个人化的。他们的兴趣往往只停留在自已身上,所以这也就导致了他们很难去帮助他人、与他人合作。婚姻就是一种需要两个人共同合作的关系。阿德勒认为,很多婚姻不幸福的原因,就在于关系的不对等,任何一方,都不能处于一种附属的地位,就是说,两个人的地位要平等。如果总有一方在支配另一方,那就不叫合作。那么怎么才能拥有幸福的婚姻呢?阿德勒认为在婚姻关系中,我们要主动给予对方关心,而且关心对方的程度,要比关心自己的程度还要高,这样才算是对家庭有贡献,才算是真正的合作。关于对下一代的教育问题,阿德勒认为,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的教育,最重要的目标,都是要培养孩子跟别人合作的能力,千万不能让他成了一个只关注自己的自私的人。作为母亲,不能过度宠爱孩子,否则会让他失去跟别人合作的能力。母亲首先要跟孩子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再把这种关系延伸到孩子和父亲之间,然后再鼓励孩子走出家门和其它小朋友玩耍,将信任和友谊拓展出去。不能让孩子把目光都放在自己身上,而是要让他学会去关心别人。不管是在职业、社交还是婚姻,其实都是这个道理,要把目光从自己身上移开,去关注你的合作伙伴,这样才能建立好的合作关系。在阿德勒看来,对一个人最高的夸赞,就是这个人在工作中是一位好员工,在朋友中是一位好伙伴,在爱情和婚姻中是一位好伴侣。这其实就是我们人生的真正意义。接下来我们总结一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卑感,同时每个人都会追求优越感,优越感是对自卑感的一种补偿。自卑感和优越感共同提供了我们超越自我的动力。但是如果我们在追求优越感的时候选择了错误的方向,就会陷入自卑情结的误区。要避免陷入自卑情结的误区,我们需要重新去解读过往的经历,修正生活的目标。那么要找到正确的生活目标,我们需要理解人生的真正意义。阿德勒认为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必须与他人合作。我们人生的意义也只有在与他人的交往以及合作中才能够体现出来。而一个人要与他人合作,就一定要对他人有帮助,有贡献。我们为自己的家庭、为我们所生活的群体作出了应有贡献,从而也就实现了对整个社会,对整个人类的贡献。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收获了开心与幸福,从而也就实现了人生的意义。
以上就是《自卑与超越》的主要内容
撰稿人:哲夫读书JASON


打赏JASON.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好书评网

GMT+8, 2024-4-25 01:41 , Processed in 0.11737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koobbook.com

© 2010-202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